摘要
椎间盘是一种软骨结构,在生物化学上与关节软骨相似,但在形态学上明显不同。它显示退行性和老化的变化比任何其他结缔组织在身体。它被认为是重要的临床,因为椎间盘退变与背痛有关联。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或较少采用手术治疗。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明确的诊断和治疗被认为是不充分的。新的发展,如遗传学和生物学方法,可能使未来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简介
背痛是西方工业化社会的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它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痛苦和痛苦,影响到大量人群;多项研究的点状流行率在12%至35%之间[1,大约10%的患者会成为慢性残疾。它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其总成本,包括直接医疗费用、保险、生产损失和残疾津贴,估计在英国每年为120亿欧元,在荷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7% [1,2].
背痛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3.].椎间盘退变,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无症状[4],也与坐骨神经痛和椎间盘突出或脱垂有关。它改变了椎间盘高度和脊柱其余部分的力学,可能对其他脊椎结构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如肌肉和韧带。长期来看,它会导致椎管狭窄,这是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人口的增加,其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
椎间盘退行性变远早于其他肌肉骨骼组织;首次明确发现腰椎间盘退变发生在11-16岁年龄组[5].大约20%的青少年椎间盘有轻微的退变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退行性变急剧增加,尤其是在男性中,大约10%的50岁椎间盘和60%的70岁椎间盘严重退行性变[6].
在这篇简短的综述中,我们概述了正常椎间盘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以及退行性变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我们回顾了最近的进展,在我们理解的病因这种障碍和讨论新的治疗方法。
椎间盘形态学
正常的盘
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将它们连接在一起。1).它们是脊柱的主要关节,占脊柱高度的三分之一。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机械的,因为它们通过脊柱不断地传递来自体重和肌肉活动的负荷。它们提供了灵活性,允许弯曲、屈曲和扭转。它们位于脊柱腰椎区,厚约7 - 10mm,直径约4cm(前-后平面)[7,8].椎间盘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包括一层厚的纤维软骨外环,称为纤维环,它包围着一层胶质状的核心,称为髓核;髓核上下被软骨终板夹住。
中央髓核含有胶原纤维,组织随机[9]和弹性蛋白纤维(有时长度可达150 μm),它们呈放射状排列[10];这些纤维被嵌入一种高度水合的含有aggrerecan的凝胶中。以低密度(约5000/毫米)穿插3.[11)是软骨细胞样细胞,有时位于基质内的囊内。细胞核外是纤维环,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边界在年轻个体(<10岁)非常明显。
环空由一系列15-25个同心圆环或片层组成[12],胶原纤维平行分布在每个片层内。纤维与垂直轴大约60°定向,在相邻的片层中向左和向右交替。弹性蛋白纤维位于椎板之间,可能有助于椎间盘在弯曲(无论是屈伸)后恢复到原来的排列。当弹性蛋白纤维放射状从一个片层传递到下一个片层时,它们也可能将片层结合在一起[10].环空的细胞,特别是外层的细胞,趋向于成纤维细胞样,细长,薄,与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向内环方向,细胞呈椭圆形。椎间盘的细胞,无论是在环内还是在核内,都有一些细长的细胞质突出物,其长度可超过30 μm [13,14(约翰逊,个人沟通)。这些特征在关节软骨细胞中是看不到的[13].它们在椎间盘中的功能尚不清楚,但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组织内机械应变的传感器和传播者[13].
第三个形态学上不同的区域是软骨端板,这是一层薄的水平层,通常小于1毫米厚的透明软骨。它连接椎间盘和椎体。其中的胶原纤维水平平行于椎体,纤维继续进入椎间盘[8].
健康成人椎间盘的血管很少(如果有的话),但它有一些神经,主要局限于外板,其中一些终止于本体感受器[15].在健康成人中,软骨终板与其他透明软骨一样,通常完全无血管性和动脉瘤性。在靠近椎间盘的纵向韧带和年轻的软骨终板(小于12个月大)中存在的血管是脊髓动脉的分支[16].椎间盘内的神经通常伴随这些血管,但它们也可以独立出现,作为椎神经的分支或起源于腹侧支或灰色通神经支。椎间盘中的一些神经旁边也有神经胶质支持细胞,或许旺细胞[17].
退化光盘
在生长和骨骼成熟过程中,环和核之间的边界变得不那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核通常变得更纤维化,更少凝胶状[18].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退变,椎间盘的形态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无序(图。2).通常,环状片层变得不规则,分叉和交叉指状,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网络也变得更加无序(J Yu,个人交流)。
椎间盘内常有裂隙形成,尤其是在核内。神经和血管越来越多地出现退行性变[15].发生细胞增殖,导致聚集,特别是在细胞核[19,20.].也会发生细胞死亡,出现坏死和凋亡的细胞[21,22].这些机制显然非常普遍;据报道,成人椎间盘中超过50%的细胞是坏死的[21].Boos最近对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等.[5],他展示了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形态变化,来自2岁大的个体的椎间盘有一些非常轻微的裂缝形成和核的颗粒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退行性变化的发生率增加,包括细胞死亡、细胞增殖、粘液变性、颗粒变化和同心撕裂。很难将单纯由于衰老而发生的变化与那些可能被认为是“病理”的变化区分开来。
生物化学
正常的光盘
椎间盘的机械功能由细胞外基质提供;它的组成和组织决定了圆盘的机械响应。主要的机械作用是由两个主要的大分子成分提供的。胶原蛋白网络,主要由I型和II型胶原原纤维组成,分别占环空和核干重的约70%和20% [23],为椎间盘提供拉伸强度,并将组织固定在骨头上。聚Aggrecan,椎间盘的主要蛋白多糖[24],负责通过其组成成分软骨素和硫酸盐角蛋白链提供的渗透压维持组织水合作用[25].细胞核的蛋白多糖和含水量(分别约为湿重的50%和80%)大于环空(分别约为湿重的20%和70%)。小蛋白聚糖,如露聚糖、大聚糖、装饰蛋白和纤维调素;以及其他糖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和淀粉样蛋白[26,27].许多这些额外的基质蛋白和糖蛋白的功能作用还不清楚。然而,IX型胶原蛋白被认为参与了胶原原纤维之间的交联,因此在维持网络完整性方面很重要[28].
矩阵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分子不断被蛋白酶分解,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聚集聚糖酶,这也是由盘状细胞合成的[29- - - - - -31].基质大分子的合成、分解和积累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基质的质量和完整性,从而决定了圆盘本身的力学行为。基质的完整性对于保持健康椎间盘的相对无血管性和动脉瘤性也很重要。
椎间盘常被比作关节软骨,实际上它在许多方面确实与关节软骨相似,特别是在生物化学成分方面。然而,这两种组织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之一是聚aggrecan的组成和结构。椎间盘聚聚糖被硫酸角聚糖取代的程度高于关节软骨深部的聚聚糖。此外,聚块蛋白分子聚集较少(30%),异质性更强,与关节软骨(80%聚集)相比,来自同一个体的聚块蛋白在椎间盘中的降解碎片更小、更多[32].圆盘蛋白多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以从基质中提取[24];这可能是由于广泛的交联,似乎更多发生在椎间盘基质比其他结缔组织。
椎间盘生物化学变化伴随退变
椎间盘退变中发生的最显著的生化变化是蛋白多糖的丢失[33].聚合蛋白分子被降解,小片段比大片段更容易从组织中滤出。这导致了糖胺聚糖的损失;这种损失导致椎间盘基质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水合作用的丧失。
然而,即使在退变的椎间盘中,椎间盘细胞也可以保留合成大聚聚糖分子的能力,具有完整的透明质酸结合区域,具有形成聚集体的潜力[24].尽管有一些证据表明,与正常的椎间盘相比,椎间盘退变中decorin,特别是biglycan的数量升高,但很少有人知道小蛋白聚糖种群是如何随着椎间盘退变而变化的[34].
虽然椎间盘的胶原蛋白数量也随着基质退变而发生变化,但其变化不如蛋白多糖明显。胶原蛋白的绝对数量变化不大,但胶原蛋白的种类和分布会发生变化。例如,发现的胶原类型的比例和它们在基质中的明显分布可能发生了变化。此外,纤维胶原,如型胶原,变性更明显,这显然是由于酶活性。与蛋白多糖一样,胶原的三重螺旋比来自同一个体的关节软骨的三重螺旋更易变性和破裂;变性II型胶原蛋白的数量随变性而增加[35,36].然而,胶原交联研究表明,与蛋白多糖一样,至少在椎间盘退变早期,新的胶原分子可能会合成,可能是为了修复[37].
其他成分可以改变椎间盘退变和疾病的数量或分布。例如,纤维连接蛋白含量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变得更加碎片化[38].这些纤维连接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反映了细胞对改变的环境的反应。无论原因是什么,纤维连接蛋白片段的形成可以进入退行性级联,因为它们已经被证明下调aggrecan合成,但上调mmp的产生在体外系统。
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化学研究表明,酶活性导致了这种疾病,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破碎增加。一些酶家族能够分解盘的各种基质分子,包括组织蛋白酶、基质蛋白酶和聚合聚糖酶。组织蛋白酶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最大(例如,组织蛋白酶D在pH值7.2以上不活跃)。相比之下,基质蛋白酶和聚合酶的最佳pH值接近中性。所有这些酶都已在椎间盘中被发现,例如,在更退变的椎间盘中,mmp的水平更高[39].组织蛋白酶D、L和几种mmp (MMP-1、-2、-3、-7、-8、-9和-13)存在于人体椎间盘中;它们可能由椎间盘本身的细胞以及入侵血管的细胞产生。聚集聚糖酶也被证明发生在人类椎间盘中,但其活性显然不那么明显,至少在更严重的椎间盘退变中[29,30.,40].
退行性改变对椎间盘功能和病理的影响
退变性椎间盘中蛋白多糖的丢失[33对圆盘的承载性能有重要影响。随着蛋白多糖的流失,椎间盘的渗透压下降[41]并且椎间盘在负载下维持水合作用的能力较差;退化椎间盘的含水量低于正常年龄匹配的椎间盘[33,当装载时,它们会失去高度[42,液体流动更快,椎间盘容易鼓起来。蛋白多糖的丢失和基质的紊乱还有其他重要的机械效应;由于随后失去水化作用,退行性椎间盘在负载下不再表现为流体静力性[43].因此,加载可能导致沿端板或环空不适当的应力集中;椎间盘退变中所见的应力集中也与椎间盘造影术中产生的椎间盘源性疼痛有关[44].
椎间盘行为的这种重大变化对其他脊柱结构有强烈影响,可能影响其功能并使其容易受伤。例如,在退行性变椎间盘中,由于在载荷作用下椎间盘高度的迅速丧失,相邻椎间盘的突生关节(图。1)可能会受到异常负载的影响[45,最终发展成骨关节炎的变化。椎间盘高度的降低也会影响其他结构。它减少了对黄韧带的张力,因此可能导致重塑和增厚。因而失去弹性[46]时,韧带会向椎管内凸出,导致椎管狭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蛋白多糖的丢失也会影响分子进出椎间盘的运动。Aggrecan由于其在正常椎间盘中的高浓度和荷电性,可阻止血清蛋白和细胞因子等不带荷电的大分子进入和穿过基质[47].因此,退变过程中aggrecan浓度的下降可能促进小的,但具有渗透活性的aggrecan碎片从椎间盘的丢失,可能加速退变级联。此外,聚aggrecan蛋白的丢失会增加大分子的渗透,如生长因子复合物和细胞因子进入椎间盘,影响细胞行为和可能的退变进程。退行性椎间盘中血管和神经向内生长增加,与慢性背痛相关[48也可能与蛋白多糖的丢失有关,因为椎间盘聚集蛋白已被证明可以抑制神经生长[49,50].
椎间盘突出
脊柱外科医生最常见的椎间盘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或突出。在这些病例中,椎间盘在后方或后外侧膨出或破裂(部分或全部),压迫椎管内的神经根(图。1).虽然疝出通常被认为是机械诱导破裂的结果,但它只能被诱导在体外在健康的圆盘中,由于比正常情况下遇到的更大的机械力;在大多数实验测试中,失效的是椎体而不是椎间盘[51].在椎间盘突出之前,一些退行性改变似乎是必要的;事实上,尸检或手术标本的检查表明,分离的髓核退化碎片通过纤维环中已存在的撕裂迁移而导致分离或突出[52].
现在很清楚,神经根上的突出引起的压力不能单独是疼痛的原因,因为超过70%的“正常”、无症状的人有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突出,但没有疼痛[4,53].过去和现在的一种假设是,在有症状的个体中,神经以某种方式对压力敏感[54可能是由从花生糖酸到前列腺素E的炎症级联反应中产生的分子引起的2血栓烷,磷脂酶A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和mmp。这些分子可由椎间盘突出的细胞产生[55],并且由于神经根与椎间盘突出后密切的物理接触,它们可能能够使神经根敏化[56,57].事件的确切顺序和相关的特定分子尚未确定,但一项对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治疗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初步研究令人鼓舞,并支持这一提出的机制[58,59].然而,必须小心中断炎症级联,这也可以有有益的效果。mmp等分子在脱垂的椎间盘中大量产生[30.],几乎可以肯定在吸收冒犯性疝的自然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椎间盘退变的病因
椎间盘退变已被证明是一个难以研究的实体;它的定义是模糊的,带有不容易量化的分散参数。此外,还缺乏良好的动物模型。人类与传统上被用作其他疾病模型的实验室动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解剖学差异。特别是,原子核是不同的;在啮齿类动物和许多其他哺乳动物中,在整个成年期,细胞核中都充满了脊索细胞,而这些细胞在婴儿期后从人类细胞核中消失[60].此外,虽然人类的软骨终板作为椎体的生长板,但在大多数动物的椎体内部有两个生长板,软骨终板的层比人类的薄得多。因此,尽管对自发退化动物的研究[61,62]和退化的损伤模型[63,64对椎间盘退变过程提供了一些见解,但迄今为止关于椎间盘退变病因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人体研究。
椎间盘退变的营养途径
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被认为是椎间盘细胞营养供应的中断[65].像所有类型的细胞一样,椎间盘细胞需要葡萄糖和氧气等营养物质来保持活力。在体外,盘状细胞的活性对胞外氧和pH值非常敏感,在酸性pH值和低氧浓度下基质合成速率急剧下降[66,67],细胞不能长期暴露在低pH值或葡萄糖浓度的环境中存活[68].营养供应的下降会导致氧张力或pH值的降低(由乳酸浓度升高引起),从而影响椎间盘细胞合成和维持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大而无血管,细胞依靠其边缘的血管提供营养和清除代谢废物[69].从血液供应到细胞核细胞的途径是不稳定的,因为这些细胞几乎完全由起源于椎体的毛细血管供应,毛细血管穿过软骨下板,并在软骨终板上方终止[16,70].然后,营养物质必须从毛细血管通过软骨终板和细胞核致密的细胞外基质扩散到细胞,细胞距离毛细血管床可达8毫米。
向细胞核细胞的营养供应可以在几个点上受到干扰。影响椎体血供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71,72]、镰状细胞性贫血、沉箱病及高谢氏病[73都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的显著增加。长期运动或缺乏运动似乎会影响营养物质进入椎间盘的运动,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在组织中的浓度[74,75].其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人认为运动影响了椎间盘-骨界面毛细血管床的结构。最后,即使血液供应不受干扰,如果软骨终板钙化,营养物质也可能无法到达椎间盘细胞[65,76];脊柱侧凸椎间盘的端板明显钙化[77例如,]。经实验证明,营养供应紊乱影响氧气和乳酸进出椎间盘的运输[78]和病人[79].
尽管关于营养供应与患者椎间盘特性之间关系的信息很少,但已发现在脊柱侧凸椎间盘中细胞活力的丧失与营养运输的下降之间存在关系[80,81].也有一些证据表明,椎间盘退变影响营养运输在活的有机体内[82,并测量溶质从骨到椎间盘的运输在体外退行性变椎间盘明显低于正常椎间盘[65].因此,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现在看来很明显,营养供应的减少最终会导致椎间盘退化。
机械载荷和损伤
异常的机械负荷也被认为是椎间盘退变的一个途径。几十年来,人们认为背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伤,通常是与工作有关的,这会导致结构损伤。据信,这种损伤启动了一个途径,导致椎间盘退变,最终导致临床症状和背部疼痛[83].动物模型支持了这一发现。尽管高强度运动似乎对椎间盘没有不利影响[84],据报道,椎间盘对一些长期加载方案的反应是增加蛋白多糖含量[85,实验过载[86或椎间盘损伤[63,87会导致退行性变化。进一步支持异常机械力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的研究发现,靠近融合段的椎间盘水平会迅速退变(综述[88])。
这一损伤模型也得到了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发现了环境因素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发展之间的联系,繁重的体力劳动、举重、卡车驾驶、肥胖和吸烟被发现是背部疼痛和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89- - - - - -91].这些研究的结果是,工作场所出现了许多人体工程学干预措施[91].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干预措施,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仍在持续上升。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磁共振成像对椎间盘退变的分类越来越细化[5,92]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职业、社会心理因素、福利支付和环境等因素与致残性背痛有关[93,94],与之前的假设相反,这些因素对椎间盘退变本身的模式几乎没有影响[95,96].这说明了退行性变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微妙关系。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可能有重要的遗传成分。一些研究报告了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强烈家族易感性[97- - - - - -99].过去十年中进行的两项不同的双胞胎研究结果显示,遗传率超过60% [One hundred.,101].同卵双胞胎的磁共振图像在主要危险因素如吸烟或繁重工作方面不一致,但在脊柱和椎间盘退变模式方面非常相似(图。3.) [102].
44岁同卵双胞胎的腰椎间盘磁共振图像。注意端板轮廓的相似性,特别是在L1-L2处(白色箭头)。脊柱也显示类似的退行性变化在椎间盘,特别是在L4-L5(白色箭头)。从[102],并得到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
最近发现的椎间盘退变与基质大分子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证实了遗传易感性。迄今为止的方法是通过寻找候选基因,主要关注的是细胞外基质基因。尽管椎间盘退变与椎间盘主要胶原蛋白的多态性之间缺乏联系,但I型和II型胶原蛋白[103],两个IX型胶原蛋白基因的突变,即COL9A2而且COL9A3,已发现在芬兰人群中与腰椎间盘退变和坐骨神经痛密切相关[104,105].的COL9A2多态性只在一小部分芬兰人口中被发现,但所有具有该等位基因的个体都有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这表明它与一种显性遗传疾病有关。在这两种突变中,色氨酸(最疏水的氨基酸,通常不存在于任何胶原结构域中)取代了其他氨基酸,可能会影响基质性质[103].
其他与椎间盘形成相关的基因也已被发现。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聚aggrecan基因多态性的个体有患早期椎间盘退变的风险[106].这种突变导致了不同长度的聚aggrecan核心蛋白,在严重椎间盘退变的患者中,核心蛋白的过度代表只能结合少量的硫酸软骨素链。据推测,这些个体的硫酸软骨素含量比正常人低,他们的椎间盘表现类似于因其他机制失去蛋白多糖的退变椎间盘。对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也表明,聚合蛋白等结构基质分子的突变107, II型胶原蛋白[108和IX型胶原蛋白[109会导致椎间盘退变。除结构基质大分子基因外,其他基因突变也与椎间盘退变有关。MMP-3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日本老年受试者的快速变性有关[110].此外,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两个多态性是第一个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有关的突变[111- - - - - -114].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参与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它与骨密度差异有关[111,112,114].
迄今为止,所有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突变都已通过候选基因方法被发现,除了维生素D受体多态性外,所有基因突变都与决定细胞外基质完整性和功能的分子有关。然而,信号或代谢途径等其他系统的突变可能导致细胞活性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115].识别这种多态性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例如,基因定位已经确定了椎间盘突出的易感位点,但涉及的基因尚未被确定[116].
总之,来自这些遗传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指出椎间盘退变的多因素性质。现在很明显,几种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基质形态、椎间盘生物化学和椎间盘功能的变化,典型的椎间盘退变。对相关基因的识别可能会提高诊断标准;例如,已经很明显的是,特定多态性的存在会增加椎间盘突出、环状撕裂或骨赘的风险[112,117].然而,由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证据[97,114,118],孤立的遗传学研究不太可能描述椎间盘退变的各种途径。
新疗法
目前的治疗方法试图减轻疼痛,而不是修复退行性椎间盘。目前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和姑息性的,目的是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从卧床休息(不再推荐)到镇痛,使用肌肉松弛剂或注射皮质类固醇,或局部麻醉和操纵疗法。也使用了各种干预措施(例如椎间盘内电疗),但尽管迄今为止的试验中有成功的传闻,但发现它们的使用几乎没有直接效益[119].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疼痛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要么切除椎间盘,要么固定受影响的椎体,但在英国,每2000例腰痛患者中只有一例接受手术治疗;在美国,手术治疗的发生率是其他国家的5倍[93].所有这些程序的成功率通常是相似的。尽管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经过精心挑选的患者中,手术可以提高康复率[120],对于背部疼痛或椎间盘突出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患者,无论是否进行手术,70-80%的患者最终会康复[121,122].
由于椎间盘退变被认为会导致相邻组织的退变,并成为椎管狭窄症长期发展的危险因素,新的治疗方法正在开发中,旨在恢复椎间盘高度和生物力学功能。下面概述了一些拟议的生物疗法。
基于细胞治疗
这些治疗的目的是实现退变椎间盘基质的细胞修复。一种方法是刺激椎间盘细胞产生更多的基质。生长因子可使基质合成率提高五倍[123,124].相比之下,细胞因子导致基质损失,因为它们抑制基质合成,同时刺激组织分解相关因子的产生[125].因此,这些蛋白质为基因工程提供了靶点。直接注射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抑制剂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们在椎间盘的效果是短暂的。因此,基因疗法现在正在研究中;它有可能维持组织中相关生长因子或抑制剂的高水平。在基因治疗中,将感兴趣的基因(例如负责产生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或抑制白细胞介素-1的基因)引入靶细胞,然后靶细胞继续产生相关的蛋白质(参考文献[126])。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基因转移使兔椎间盘细胞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增加了近六倍[127].然而,这种疗法离临床应用还很远。除了将基因传递到人类椎间盘细胞的技术问题外,正确选择治疗基因还需要对退变的发病机制有更好的理解。此外,正常人椎间盘的细胞密度较低,退变椎间盘中的许多细胞已死亡[21];对剩余细胞的刺激可能不足以修复基质。
细胞植入单独或与基因治疗结合是一种可能克服退行性椎间盘细胞缺乏的方法。在这里,退变椎间盘的细胞通过单独或与适当的支架一起添加新细胞来补充。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关节软骨[128,129并在动物椎间盘上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尝试[130].然而,目前还没有明显的用于人类椎间盘的临床有用细胞来源,特别是对于最感兴趣的区域——核而言[131].此外,退变椎间盘的情况,特别是当营养途径受到损害时[65],可能不利于植入细胞的存活。尽管如此,自体椎间盘细胞移植在临床上已用于少数患者[132],初步结果报告是有希望的,尽管很少有患者的细节或结果测量。
目前,尽管实验工作证明了这些基于细胞的疗法的潜力,但一些障碍阻碍了这些疗法的临床应用。此外,这些治疗不太可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如果要实现这些疗法的成功,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患者。
缩写
- MMP的:
-
基质金属蛋白酶。
参考文献
Maniadakis N, Gray A:英国背部疼痛带来的经济负担。疼痛。2000,84:95-103。10.1016 / s0304 - 3959(99) 00187 - 6。
van Tulder MW, Koes BW, outer LM:荷兰背部疼痛的疾病成本研究。疼痛。1995,62:233-240。10.1016 / 0304 - 3959 (94) 00272 - g。
Luoma K, Riihimaki H, Luukkonen R, Raininko R, Viikari-Juntura E, Lamminen A: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的下腰痛。脊柱杂志,2000,25:487-492。10.1097 / 00007632-200002150-00016。
Boden SD, Davis DO, Dina TS, Patronas NJ, Wiesel SW:无症状受试者的腰椎异常磁共振扫描。未来的调查。中华骨科杂志[m]。1990年,72:403 - 408。
Boos N, Weissbach S, Rohrbach H, Weiler C, Spratt KF, Nerlich AG:年龄相关性腰椎间盘病变的分类:2002年沃尔沃基础科学奖。脊柱科学,2002,27:2631-2644。10.1097 / 00007632-200212010-00002。
Miller J, Schmatz C, Schultz A: 600例尸检标本的腰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性别和脊柱水平的相关性。脊柱杂志,1988,13:173-178。
Twomey LT, Taylor JR:腰椎和椎间盘的年龄变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7,24(4):394 - 394。
Roberts S, Menage J, Urban JPG:软骨终板的生化和结构特性及其与椎间盘的关系。中华医学杂志,1998,14:166-174。
Inoue H:腰椎间盘的三维结构。中华医学杂志。1981,6:139-146。
余杰,温爱CP,罗伯茨S, Urban JP:牛尾椎间盘弹性纤维组织的研究。中华化学杂志,2002,32(4):366 - 366。10.1046 / j.1469-7580.2002.00111.x。
Maroudas A, Nachemson A, Stockwell R, Urban J:影响椎间盘营养的一些因素。中华医学杂志,1995,25(4):326 - 326。
腰椎间盘纤维环层状结构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0,15:402-410。
Errington RJ, Puustjarvi K, White IR, Roberts S, Urban JP:椎间盘细胞中细胞质填充过程的表征。中华医学杂志,1998,32(4):369-378。10.1046 / j.1469-7580.1998.19230369.x。
Bruehlmann SB, Rattner JB, Matyas JR, Duncan NA: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基质的区域性变化。中华化学杂志,2002,32(4):369 - 371。10.1046 / j.1469-7580.2002.00080.x。
Roberts, Eisenstein SM, Menage J, Evans EH, Ashton IK:椎间盘机械感受器。形态,分布和神经肽。脊柱杂志,1995,20:2645-2651。
Crock HV, Goldwasser M, Yoshizawa H:与椎间盘相关的血管解剖。见于:椎间盘生物学。编辑:高希P. 1991,博卡拉顿:CRC出版社,109-133。
Johnson WE, Evans H, Menage J, Eisenstein SM, El Haj A, Roberts S:免疫组化检测神经支配和血管化的人椎间盘中的许旺细胞。中华医学杂志。2001,26:2550-2557。10.1097 / 00007632-200112010-00007。
Buckwalter JA:人类椎间盘的老化和退变。脊柱杂志,1995,20:1307-1314。
Johnson WEB, Eisenstein SM, Roberts S:退变腰椎间盘细胞簇形成与椎间盘细胞增殖增加有关。连接组织学报,2001,42:197-207。
Hastreiter D, Ozuna RM, Spector M:人腰椎间盘某些细胞特征的区域性变化,包括α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存在。中华骨科杂志,2001,19:597-604。10.1016 / s0736 - 0266(00) 00069 - 3。
Trout JJ, Buckwalter JA, Moore KC:人椎间盘超微结构:II。髓核细胞髓核的细胞中华科学杂志,1982,32(4):369 - 371。10.1002 / ar.1092040403。
Gruber HE, Hanley EN:人体椎间盘的老化和退变分析-手术标本与正常对照的比较。脊柱杂志,1998,23:751-757。10.1097 / 00007632-199804010-00001。
Eyre DR, Muir H:不同年龄人椎间盘I型和II型胶原的定量分析。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7,29(4):429 - 442。10.1016 / 0005 - 2795(77) 90211 - 2。
Johnstone B, Bayliss MT:人类椎间盘的大型蛋白多糖。它们的生物合成和结构随年龄、地形和病理的变化。脊柱杂志,1995,20:674-684。
Urban JP, Maroudas A, Bayliss MT, Dillon J:软骨组织中蛋白多糖浓度的肿胀压力。生物流变学,1997,16:447-464。
Roberts S, Menage J, Duance V, Wotton S, Ayad S: 1991年沃尔沃基础科学奖:椎间盘和软骨终板细胞周围的胶原蛋白类型:免疫定位研究。脊柱杂志,1991,16:1030-1038。
Melrose J, Ghosh P, Taylor TK:椎间盘大蛋白多糖(aggrecan, versican)和小蛋白多糖(decorin, biglycan,纤维调素)时空分布差异的比较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1,32(4):347 - 347。10.1046 / j.1469-7580.2001.19810003.x。
生物化学学报,2001,30:893-899。10.1042 / BST0300893。
斯特洛维兹,阿利尼,罗利,莫特,等:人椎间盘和关节软骨中的Aggrecan降解。生物化学与工程学报,2004,25(3):369 - 371。
张丽娟,张丽娟,张丽娟,张丽娟: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聚合酶在椎间盘病变中的作用。脊柱杂志,2000,25:3005-3013。10.1097 / 00007632-200012010-00007。
Weiler C, Nerlich AG, Zipperer J, Bachmeier BE, Boos N: 2002 SSE基础科学奖竞赛:主要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椎间盘降解和吸收有关。中国科学(d辑),2002,30(4):354 - 357。10.1007 / s00586 - 002 - 0472 - 0。
Donohue PJ, Jahnke MR, Blaha JD, Caterson B:人椎间盘间组织链接蛋白的表征。生物化学学报,1998,29(3):369 - 369。
Lyons G, Eisenstein SM, Sweet MB:椎间盘退变的生化变化。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27(3):354 - 354。10.1016 / 0304 - 4165(81) 90476 - 1。
Inkinen RI, Lammi MJ, Lehmonen S, Puustjarvi K, Kaapa E, Tammi MI:退变的人椎间盘中biglycan、decorin和改变的硫酸软骨素表位的相对增加。中华风湿病杂志。1998,25:506-514。
Antoniou J, Steffen T, Nelson F, Winterbottom N, Hollander AP, Poole RA, Aebi M, Alini M:人类腰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合成和变性随生长、成熟、老化和退变发生变化的证据。中华临床医学杂志。1996,38(4):394 - 394。
Hollander AP, Heathfield TF, Liu JJ, Pidoux I, Roughley PJ, Mort JS, Poole AR:与股关节软骨相比,正常成人椎间盘中II型胶原蛋白α (II)链变性增强。中华骨科杂志1996,14:61-66。10.1002 / jor.1100140111。
Duance VC, Crean JK, Sims TJ, Avery N, Smith S, Menage J, Eisenstein SM, Roberts S:胶原交联在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和脊柱侧凸中的变化。脊柱杂志,1998,23:2545-2551。10.1097 / 00007632-199812010-00009。
Johnson SL, Aguiar DJ, Ogilvie JW:随着人椎间盘退变,纤维连接蛋白及其片段增多。中华医学杂志。2000,25:2742-2747。10.1097 / 00007632-200011010-00005。
Crean JK, Roberts S, Jaffray DC, Eisenstein SM, Duance VC:人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椎间盘退变和脊柱侧凸中的作用。杂志,1997,22:2877-2884。10.1097 / 00007632-199712150-00010。
Ariga K, Yonenobu K, NAKASE T, Kaneko M, Okuda S, Uchiyama Y, Yoshikawa H:组织蛋白酶D, K和L在退行性椎间盘中的定位。科学通报,2001,26:2666-2672。10.1097 / 00007632-200112150-00007。
Urban JPG, McMullin JF:腰椎间盘肿胀压力:年龄、脊柱水平、组成和退变的影响。脊柱杂志,1988,13:179-187。
Frobin W, Brinckmann P, Kramer M, Hartwig E:从x线片测量的腰椎间盘高度与退变和MR图像分类的高度进行比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24(3):366 - 366。10.1007 / s003300000556。
Adams MA, McNally DS, Dolan P:椎间盘内的“应力”分布。年龄和退化的影响。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1996,38(5):593 - 593。10.1302 / 0301 - 620 x78b6.1287。
McNally DS, Shackleford IM, Goodship AE, Mulholland RC:体内应力测量可以预测椎间盘造影上的疼痛。中华医学杂志。1996,21:2580-2587。10.1097 / 00007632-199611150-00007。
Adams MA, Dolan P, Hutton WC, Porter RW:脊柱力学的日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1990,72:266-270。
Postacchini F, Gumina S, Cinotti G, Perugia D, DeMartino C:黄韧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光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脊柱杂志,1994,19:917-922。
软骨组织的生物物理化学,特别涉及溶质和液体的运输。生物流变学,1995,12:233-248。
Freemont AJ, Peacock TE, Goupille P, Hoyland JA, O'Brien J, Jayson M-IV:慢性腰痛患者神经向病变椎间盘内生长。中华医学杂志,1997,35:178-181。10.1016 / s0140 - 6736(97) 02135 - 1。
Johnson WE, Caterson B, Eisenstein SM, Hynds DL, Snow DM, Roberts S:人椎间盘aggrecan在体外抑制神经生长。风湿性关节炎。2002,46:2658-2664。10.1002 / art.10585。
Melrose J, Roberts S, Smith S, Menage J, Ghosh P:在实验性椎间盘退变的绵羊环状病变模型中,神经和血管向内生长增加与蛋白多糖消耗相关。脊柱杂志,2002,27:1278-1285。10.1097 / 00007632-200206150-00007。
Adams MA, Hutton WC:椎间盘突出。1981年沃尔沃基础科学奖。脊柱杂志,1982,7:184-191。
Moore RJ, Vernon-Roberts B, Fraser RD, Osti OL, Schembri M: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起源和命运。杂志,1996,21:2149-2155。10.1097 / 00007632-199609150-00018。
Boos N, Rieder R, Schade V, Spratt KF, Semmer N, Aebi M: 1995年沃尔沃临床科学奖。磁共振成像、工作知觉和社会心理因素在诊断症状性椎间盘突出中的诊断准确性。中华医学杂志。1995,20:2613-2625。
腰痛的神经机制。脊柱杂志,1995,20:1804-1809。
Kang JD, Georgescu HI, McIntyre-Larkin L, stefanovico - racic M, Donaldson WF, Evans CH:腰椎间盘突出时自发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和前列腺素E2。中华医学杂志。1996,21:271-277。10.1097 / 00007632-199602010-00003。
Kawakami M, Tamaki T, Weinstein JN, Hashizume H, Nishi H, Meller ST:大鼠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产生疼痛相关行为的病理机制。中华医学杂志。1996,21:2101-2107。10.1097 / 00007632-199609150-00009。
Olmarker K, Rydevik B: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基础科学平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编辑:Gunzburg R, Szpalski M. 2002,费城: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31-37。
哈罗H, Kato T, Komori H, Osada M, Shinomiya 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椎间盘突出吸收血管生成。中华骨科杂志2002,20:409-415。10.1016 / s0736 - 0266(01) 00150 - 4。
Korhonen T, Karppinen J, Malmivaara A, Paimela L, Kyllonen E, Lindgren KA:一种抗TNF的单克隆人源性温效应抗体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坐骨神经痛[摘要14]。科学通报,2002,[http://www.spinejournal.com]
哺乳动物椎间盘的比较解剖和发育。在《椎间盘生物学》中。编辑:高希P. 1989,博卡拉顿:CRC出版社,84-108。
Moskowitz RW, Ziv I, Denko CW, Boja B, JoneS PK, Adler JH:大鼠脊椎病: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的模型。中华骨科杂志,1998,8:401-411。10.1002 / jor.1100080312。
高志军,王晓燕,王晓燕:犬椎间盘成熟的遗传因素研究。中华兽医杂志,1995,19:304-311。
Osti OL, Vernon-Roberts B, Fraser RD: 1990年沃尔沃实验研究奖。环撕裂和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脊柱杂志,1990,15:762-767。
李培生,李志刚,吴志刚:实验性椎间盘退变中椎体骨赘的形成。形态和蛋白多糖随时间变化。中华风湿病杂志。1980,23:319-324。
Nachemson A, Lewin T, Maroudas A, Freeman MAF:染料通过人腰椎间盘终板和纤维环的体外扩散。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7,19(4):369 - 371。
Ishihara H, Urban JP:低氧浓度和代谢抑制剂对椎间盘蛋白多糖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1999,17:829-835。10.1002 / jor.1100170607。
Ohshima H, Urban JPG:乳酸浓度和pH值对椎间盘基质合成速率的影响。杂志,1992,17:1079-1082。
Horner HA, Urban JP: 2001年沃尔沃基础科学研究奖得主:营养供应对椎间盘髓核细胞活力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2001,26:2543-2549。10.1097 / 00007632-200112010-00006。
Holm S, Maroudas A, Urban JP, Selstam G, Nachemson A:椎间盘营养:溶质运输和代谢。连接组织决议1981,8:101-119。
Urban JP, Holm S, Maroudas A:小溶质扩散到椎间盘:如同在体内研究。生物流变学。1998,15:203-221。
Kauppila LI, McAlindon T, Evans S, Wilson PW, Kiel D, Felson DT:椎间盘退变/背部疼痛和腹主动脉钙化。在弗雷明汉进行了25年的随访研究。脊柱杂志,1997,22:1642-1647。10.1097 / 00007632-199707150-00023。
Kauppila LI:腰椎动脉狭窄改变的患病率。140例患者死后血管造影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7,36(5):591-595。
Jones JP:软骨下骨坏死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和“原发性”骨关节炎。:骨坏死。编辑:Urbaniak JR, Jones JP。1997年,伊利诺伊州帕克里奇: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学会,135-142。
Holm S, Nachemson A:运动引起的犬椎间盘营养的变化。脊柱杂志,1983,8:866-874。
Holm S, Nachemson A:脊柱融合术后犬椎间盘的营养变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23(4):394 - 394。
Roberts S, Urban JPG, Evans H, Eisenstein SM:人体软骨终板的运输性质与其成分和钙化有关。中华医学杂志。1996,21:415-420。10.1097 / 00007632-199602150-00003。
Roberts S, Menage J, Eisenstein SM:脊柱侧凸的软骨终板和椎间盘:钙化和其他后遗症。中华骨科杂志,1993,11:747-757。10.1002 / jor.1100110517。
Holm S, Nachemson A:椎间盘营养:吸烟的急性影响。动物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8,29(4):394 - 394。
Urban MR, Fairbank JC, Etherington PJ, Loh FL, Winlove CP, Urban JP:使用一氧化二氮作为示踪剂在体内对脊柱侧弯椎间盘运输的电化学测量。脊柱杂志,2001,26:984-990。10.1097 / 00007632-200104150-00028。
Urban MR, Fairbank JC, Bibby SR, Urban JP: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的椎间盘组成:曲线顶端细胞密度和糖氨基多糖浓度的变化。中华医学杂志。2001,26:610-617。10.1097 / 00007632-200103150-00010。
Bibby SR, Fairbank JC, Urban MR, Urban JP:脊柱侧弯椎间盘细胞活力与椎间盘畸形和营养水平的关系。脊柱杂志,2002,27:2220-2228。10.1097 / 00007632-200210150-00007。
Bartels EM, Fairbank JCT, Winlove CP, Urban JPG:测量脊柱侧弯和背痛患者椎间盘内的氧和乳酸浓度。脊柱杂志,1998,23:1-8。10.1097 / 00007632-199801010-00001。
Allan DB, Waddell G:从历史角度看腰痛和残疾。光学精密工程学报,1998,34(3):381 - 381。
Puustjarvi K, Takala T, Wang W, Tammi M, Helminen H, Inkinen R:剧烈跑步运动后幼犬椎间盘蛋白多糖的变化。中国刑法,1993,30:1-16。
Iatridis JC, Mente PL, Stokes IA, Aronsson DD, Alini M:压缩诱导大鼠尾部模型椎间盘特性的改变。中华医学杂志。1999,24:996-1002。10.1097 / 00007632-199905150-00013。
Lotz JC, Colliou OK, Chin JR, Duncan NA, Liebenberg E: 1998年沃尔沃生物力学研究奖获得者-压迫性椎间盘退变:一个在体小鼠模型和有限元研究。脊柱杂志,1998,23:2493-2506。10.1097 / 00007632-199812010-00004。
李普森SJ, Muir H:实验性椎间盘退变:形态学和蛋白多糖随时间的变化。风湿性关节炎。1981,24:12-21。
Eck JC, Humphreys SC, Hodges SD:腰椎融合后邻接节段退变:临床、生物力学和放射学研究综述。中华骨科杂志1999,28:336-340。
Heliovaara M: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危险因素。中华医学杂志1989,21:257-264。
Deyo RA, Bass JE:生活方式和腰痛:吸烟和肥胖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89,14:501-506。
Pope MH, Goh KL, Magnusson ML:脊柱人体工程学。生物工程学报,2002,4:49-68。10.1146 / annurev.bioeng.4.092101.122107。
Thompson JP, Pearce RH, Schechter MT, Adams ME, Tsang IKY, Bishop PB:对人体椎间盘大体形态分级方案的初步评价。中华医学杂志。1990,15:411-415。
《背痛革命》1998,爱丁堡:丘吉尔·利文斯通
Elfering A, Semmer N, Birkhofer D, Zanetti M, Hodler J, Boos N:无症状患者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5年前瞻性MRI研究。脊柱杂志,2002,27:125-134。10.1097 / 00007632-200201150-00002。
Battie MC, Videman T, Gibbons LE, Manninen H, Gill K, Pope M, Kaprio J:职业性驾驶与腰椎间盘退变:病例对照研究。《柳叶刀》杂志,2002,360:1369-1374。10.1016 / s0140 - 6736(02) 11399 - 7。
Videman T, Battie MC:职业对腰椎退变的影响。脊柱杂志,1999,24:1164-1168。10.1097 / 00007632-199906010-00020。
Heikkila JK, Koskenvuo M, Heliovaara M, Kurppa K, Riihimaki H, Heikkila K, Rita H, Videman T:坐骨神经痛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来自全国9365对成年双胞胎小组的证据。中华医学杂志1998,21:393-398。
松井H, Kanamori M,石原H, Yudoh K, Naruse Y, Tsuji H: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家族易感性。病例对照研究。脊柱杂志,1998,23:1029-1034。10.1097 / 00007632-199805010-00013。
Varlotta GP, Brown MD, Kelsey JL, Golden AL: 21岁以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家族性易感。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1993,23(4):394 - 394。
Battie MC, Videman T, Gibbons LE, Fisher LD, Manninen H, Gill K: 1995年沃尔沃临床科学奖。腰椎间盘退变的决定因素。一项有关同卵双胞胎终身暴露与磁共振成像结果的研究。杂志,1995,20:2601-2612。
Sambrook PN, MacGregor AJ, Spector TD:基因对颈和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双胞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风湿性关节炎。1999,42:366-372。10.1002 / 1529 - 0131 (199902) 42:2 < 366:: AID-ANR20 > 3.0.CO; 2 - 6。
Battie MC, Haynor DR, Fisher LD, Gill K, Gibbons LE, Videman T:同卵双胞胎腰椎磁共振图像退行性变发现的相似性。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1995,77:1662-1670。
Ala-Kokko L:腰椎间盘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中华医学杂志2002,34:42-47。10.1080 / 078538902317338634。
Annunen S、Paassilta P、Lohiniva J、Perala M、Pihlajamaa T、Karppinen J、Tervonen O、Kroger H、Lahde S、Vanharanta H、Ryhanen L、Goring HH、Ott J、Prockop DJ、Ala-Kokko L:一种与椎间盘疾病相关的COL9A2等位基因科学通报,1999,29(4):447 - 447。10.1126 / science.285.5426.409。
Paassilta P、Lohiniva J、Goring HH、Perala M、Raina SS、Karppinen J、Hakala M、Palm T、Kroger H、Kaitila I、Vanharanta H、Ott J、Ala-Kokko L:腰椎间盘病一种新的常见遗传危险因素的鉴定。《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2001年,285:1843 - 1849。10.1001 / jama.285.14.1843。
川口Y, Osada R, Kanamori M,石原H, Ohmori K,松井H,木村T:聚aggrecan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脊柱杂志,1999,24:2456-2460。10.1097 / 00007632-199912010-00006。
Watanabe H, Nakata K, Kimata K, Nakanishi I, Yamada Y:聚aggrecan缺陷杂合子小鼠的侏儒症和年龄相关性脊柱退变。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1997年,94:6943 - 6947。10.1073 / pnas.94.13.6943。
Li SW, Prockop DJ, Helminen H, Fassler R, Lapvetelainen T, Kiraly K, Peltarri A, Arokoski J, Lui H, Arita M:靶向失激活Col2 α - 1基因的II型胶原转基因小鼠形成了具有膜性和骨膜骨但无软骨内骨的骨骼。基因工程学报,2004,22(3):369 - 369。
Kimura T, Nakata K, Tsumaki N, Miyamoto S, Matsui Y, Ebara S, Ochi T:关节软骨和椎间盘进行性退变。IX型胶原蛋白突变转基因小鼠的实验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6,20:177-181。10.1007 / s002640050058。
高桥M, Haro H,若林Y, Kawa-uchi T, Komori H, Shinomiya K:人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启动子5a/6a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2001,23(3):491-495。10.1302 / 0301 - 620 x.83b4.11617。
川口Y, Kanamori M,石原H, Ohmori K,松井H,木村T:腰椎间盘疾病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2002,84 - a: 2022-2028。
Videman T、Gibbons LE、Battie MC、Maravilla K、Vanninen E、Leppavuori J、Kaprio J、Peltonen L: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基因内多态性在腰椎退变和骨密度中的相关作用脊柱杂志,2001,26:E7-E12。10.1097 / 00007632-200102010-00003。
Videman T, Leppavuori J, Kaprio J, Battie MC, Gibbons LE, Peltonen L, Koskenvuo M: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基因内多态性脊柱杂志,1998,23:2477-2485。10.1097 / 00007632-199812010-00002。
李晓燕,李晓燕,李晓燕,等。维生素D受体等位基因变异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关系。李文华。中华医学杂志。1998,57:94-99。
Superti-Furga A, Bonafe L, Rimoin DL:骨骼遗传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分类。中华医学杂志,2001,26(4):394 - 394。10.1002 / ajmg.10233.abs。
Zortea M, Vettori A, Trevisan CP, Bellini S, Vazza G, Armani M, Simonati A, Mostacciuolo ML: 6q23.3-q24.1椎间盘突出和痉挛性截瘫易感位点的遗传定位。中华医学杂志2002,39:387-390。10.1136 / jmg.39.6.387。
Sambrook PN, MacGregor AJ, Spector TD:基因对颈和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双胞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风湿性关节炎。1999,42:366-372。10.1002 / 1529 - 0131 (199902) 42:2 < 366:: AID-ANR20 > 3.0.CO; 2 - 6。
Solovieva S, Lohiniva J, Leino-Arjas P, Raininko R, Luoma Section SK, Ala-Kokko L, Riihimaki H: COL9A3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肥胖: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证据。脊柱杂志,2002,27:2691-2696。10.1097 / 00007632-200212010-00008。
Saal JA, Saal JS:椎间盘内电热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至少2年随访的前瞻性结果研究。脊柱杂志,2002,27:966-973。10.1097 / 00007632-200205010-00017。
Fritzell P, Hagg O, Wessberg P, Nordwall A: 2001年沃尔沃临床研究奖得主:腰椎融合与非手术治疗慢性腰痛:一项来自瑞典腰椎研究小组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科学通报,2001,26:2521-2532。10.1097 / 00007632-200112010-00002。
一项为期十年的对照、前瞻性研究。脊柱杂志,1983,8:131-140。
Gibson JN, Grant IC, Waddell G: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Cochrane数据库系统修订版2000,CD001350-
Thompson JP, Oegema TR, Bradford DS:生长因子对成熟犬椎间盘的刺激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91,16:253-260。
Osada R, Ohshima H, Ishihara H, Yudoh K, Sakai K, Matsui H, Tsuji H:牛椎间盘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的自分泌/旁分泌机制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1996,14:690-699。10.1002 / jor.1100140503。
Takegami K, Thonar EJ, An HS, Kamada H, Masuda K:成骨蛋白-1增强先前暴露于白介素-1的椎间盘细胞的基质补充。脊柱杂志,2002,27:1318-1325。10.1097 / 00007632-200206150-00014。
Hall RA, Kang JD, Kang JD:椎间盘退变,修复和再生。黄文华,2000,11:413-420。
Nishida K, Kang JD, Gilbertson LG, Moon SH, Suh JK, Vogt MT, Robbins PD, Evans CH:基因治疗对兔椎间盘生物活性的调节:腺病毒介导的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编码基因转移的体内研究。脊柱杂志,1999,24:2419-2425。10.1097 / 00007632-199912010-00002。
李文华,李文华,李文华。自体软骨细胞植入对人软骨修复组织的影响。中华风湿病杂志。2001,44:2586-2598。10.1002 / 1529 - 0131 (200111) 44:11 < 2586:: AID-ART439 > 3.0.CO;我。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中华骨科杂志1999,367(增刊):S147-S155。10.1097 / 00003086-199910001-00016。
Gruber HE, Johnson TL, Leslie K, Ingram JA, Martin D, Hoelscher G, Banks D, Phieffer L, Coldham G, Hanley EN:自体椎间盘细胞植入:沙鼠肥胖沙鼠模型。脊柱杂志,2002,27:1626-1633。10.1097 / 00007632-200208010-00007。
Alini M, Roughley PJ, Antoniou J, Stoll T, Aebi M:一种生物方法治疗椎间盘退变:不是今天,但可能明天。欧洲脊柱杂志,2002,11(增刊2):S215-S220。
细胞疗法在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eurspine J. 2002, 11增刊2:S206-S214。
Maetzel A, Li L:腰痛的经济负担:1996 - 2001年发表的研究综述。中华风湿病杂志2002,16:23-30。10.1053 / berh.2001.0204。
确认
作者感谢关节炎研究运动的支持(U0511)。
作者信息
作者和联系
相应的作者
额外的信息
相互竞争的利益
没有宣布。
权利和权限
关于这篇文章
引用这篇文章
Urban, J.P, Roberts, S.椎间盘退变。关节炎Res其他5120(2003)。https://doi.org/10.1186/ar629
收到了:
接受:
发表:
DOI:https://doi.org/10.1186/ar629
关键字
- 背部疼痛
- 流行病学
- 遗传学
评论
查看存档意见(1)